中央EMBA主要特色如下:
對於不同的在職進修需求作分流
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除了有跨系所、直屬管理學院的 EMBA ,另有7個專精於特定領域的系所在職專班,將已有數十年經驗、需要跨領域能力的中高階主管,與需要繼續專精於特定領域的基層主管做區分,以提升學員及經驗交流的質量。
嚴謹的課程規劃與架構
- 一年級:主要為與預修課程與五大管理領域之必修課程
。預修課程 (經濟、會計) :對非管理背景學員是必選課程 - 二年級:主要為選修課程、總整理課程與撰寫論文
。選修課程:一二年級皆可選修
。總整理課程(Capstone)與撰寫論文:對過去所學做總整理和運用
問卷題目:您於中大學習過程所獲得的溝通能力訓練 -
- 對於進行專案發表或在會議時表達意見的助益程度:8.57 分
- 對於進行跨部門間的溝通協調之助益程度:8.58 分
問卷題目:您於中大學習過程所獲思考邏輯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 -
- 對解決工作遇到問題的助益程度:8.63 分
問卷題目:您認為在中大的整體學習經驗 -
- 對於進行專案發表或在會議時表達意見的助益程度:8.55 分
- 對於在職場持續吸收新的產業知識與技能的助益程度:8.60 分
整合全院最強師資陣容
特色鮮明的招生組別
- 一般經營管理組主要在中央大學管理二館上課,必修均安排在週六全天,週間晚上則安排選修課程,週日則因為連假排課而偶有課程。
- 兩岸經營管理組主要在蘇州的南京大學蘇州研究生院上課,必修與選修課程均安排在週末上課,平均約每兩週上課一個週末(週六日全天)。
多元學習環境
多元課程&師資
多元環境&背景
讀EMBA不是只有從教授單方面的學習,學員間互相學習也非常重要。讓不同背景/專業/地區的頂尖專業經理人互相學習、討論,從其他同學學習到的甚至會比教授多,因為多元的學員背景能豐富課堂中的討論,激發出最好的創意思想,也有助於需要思考多種決策的EMBA學員,而這些都是學員背景同質性高的EMBA所缺少的。
經驗豐富的EMBA服務團隊
固定舉辦海外參訪研習課程 (必修課程)
往年曾去過日本、泰國、越南、中國大陸等地參訪,學員們都感到受益良多、滿載而歸。以2017年的北京參訪為例,共參訪多達7個企業,包含2個中資企業、3個中外合資企業、1個外商獨資企業與2個台資企業,產業跨足交通運輸、軟體、IT、環保、食品、電商等,除了100%均為股票上市公司之外,其中更有兩家是特許30年及50年的特殊產業,如此多樣化的產業類別和資產背景,讓學員們大呼過癮,因為行程緊湊充實、也會比較累,但每天都有不同的領悟和體會,也更加了解當地市場的經營挑戰和機會。
中央大學EMBA和其他學校EMBA所舉辦的企業參訪有一點很不一樣,中央大學EMBA的海外參訪並沒有安排所謂的景點文化之旅,100%都是紮紮實實的企業參訪行程。也由於海外研習課程讓學員們獲益與效果甚大,中央EMBA特將此課程列為必修,也讓中央EMBA成為全台規模最大的EMBA海外參訪團。
個案教學
中央EMBA不僅是個案比賽的常勝軍,更於2013年EMBA商管聯盟個案比賽中勇奪史無前例的三冠王殊榮,也是2014年個案比賽獲得首獎最多的學校,2017、2018、2020、2022年均奪得「冠軍」獎項,足以顯示中央EMBA在個案教學上的成效。
不因為調派至大陸或調回台灣而中斷學業
學費採「總額制」方式收費,在學期間超修課程不需額外繳費
備註:學雜費基數僅供參考,每一學年度均可能調整,收費標準以本校網頁公告為準
超有彈性的修課方式
專注EMBA教育的本質
在這樣的背景下,學校不會將參加馬拉松、登山、營隊或話劇等活動納入必修或選修課程,也不會藉此減輕學校在活動上的工作和經費負擔。
在中央大學EMBA,在校活動主要由EMBA辦公室主辦,僅少數有必要之活動是請EMBA學員合辦或協辦,以確保學員能專注於課業。如EMBA學員對舉辦活動有熱情,或者希望透過舉辦活動來累積學習經驗,都可在畢業後儘量多參加或舉辦EMBA校友會及社團的各項活動,而不會去占用到在學期間寶貴的課程時間。
中央大學EMBA用心辦學、專注EMBA教育本質,在校時期儘量讓中央EMBA學員能全心全意地好好學習、將學習效能最大化,而這樣的做法也獲得歷屆EMBA學員與校友的肯定。
畢業證書無「在職專班」字樣
畢業生終身免費修課(永續學習)
有的學校會辦理「後EMBA」課程,鼓勵EMBA學員畢業後仍應持續學習。然而,對中央EMBA的學員來說,只需要從中央大學EMBA畢業,不需要每年額外花費高昂的費用參加「後EMBA」課程,便能達到永續/終身學習的目的。返校修課除了可以修習到在學期間沒有上過的課程、學習管理新知、了解最新趨勢之外,更可藉由和學弟妹一起上課的機會,無限擴充人脈。
EMBA商管聯盟成員
兩岸均成立EMBA校友會組織
EMBA校友會扮演了校友們「尋知己、組盟友、強化弱連結」的重要角色,EMBA校友會與EMBA辦公室每年皆舉辦各種的學術與聯誼活動,不斷加強校友凝聚力,已成為兩岸間最具影響力的校友組織之一。